商業(yè)冠名折射大學的軟實力上底氣不足

2011-05-26 13:19:31    來源:亞太博宇

幾天前,有媒體報道暨大教學大樓即冠上了地產商富力公司的名字,而該校除此之外,還有近20處建筑被冠名。同樣在清華大學,該校老師稱,被企業(yè)冠名的建筑也不只一個,在其他樓也有這種現象,只不過是特定行業(yè)冠名特定專業(yè)罷了。而復旦大學更是將冠名發(fā)揮到了極致,從整棟大樓名到每層樓名,再到具體的教室以及研究中心,有如剝筍,每層"皮"都被冠上了企業(yè)名稱。大學以冠名換募捐,的確可以獲取不菲的資金。但與此同時,卻是價值層面上的大面積"貧血"。全然不顧及學校的特殊性和社會公益性,更罔顧全校師生的感受,誰出錢或誰出的錢多,就給誰冠名,大學管理者唯利是圖的嘴臉昭然若揭。大學管理者搖身一變而為文化販子,這不僅是對大學品質的自我放逐,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給學生以錯誤的導向和暗示,給學生帶來或隱或顯的傷害。說到底,一些大學動輒以冠名換募捐,只要有奶便是娘的做法,折射出了大學在精神上的虛弱,在軟實力上底氣不足。無疑,一所強大的學校一般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即便接受人家的捐贈,而在如何回饋捐贈者的貢獻和善意上,校方也是有足夠的選擇空間,而不是任由捐贈者說了算。其實,給捐贈者尤其是企業(yè)"留芳名"的方式也是有多種的,比如可在校園內刻石或掛匾額記名。大學固然"很差錢",但不能動輒照搬"商業(yè)模式"操作,應該把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成才,作為學校生存和發(fā)展的基點,這樣才能保證大學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和壯大。經不起金錢誘惑,見到錢財就雙膝發(fā)軟而"下跪"的教育,顯然不是真正的教育;一所賣空了靈魂,只剩下一具空殼的大學,斷無強大、一流可言。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