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需要領導人與時俱進

2011-07-06 09:44:39    來源:亞太博宇

這是一個言論自由的開端,也是政府更開明先河,要有個開明的政治,就需要有開明思想的領導人。正如小平同志當年一樣,他對經濟的改革是基于自身對外界事物的無限好奇與追求,永遠不滿足于現狀的精神的這個人的根性?,F在,民眾所需要的就是這樣一位具備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精神的領導人……

改革需要拋棄舊的安全理念

從鄧小平以來,江澤民還有胡錦濤都認為這個時代已經變了,現在是從戰(zhàn)爭革命對抗時代已經走向和平發(fā)展合作時代。所以這么一個大的背景,你不能輕易地把外國跟你的這種經濟競爭一下就上升到這種那個年代形成的思維;而美國現在有些人也鼓吹中國是社會主義,如果中國的國有企業(yè)去收購,那就是共產黨來收購,把它意識形態(tài)化,這個我覺得時代不同,不應該是這個思維??鐕具@些年都在變,從原來的跨國公司變成全球公司。全球公司的出現恰恰是和平、發(fā)展、合作的時代出現了,這種全球公司跟跨國公司不同在哪兒?它有全球戰(zhàn)略,全球的管理,還有承擔全球的責任,三個方面。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它全球的經營大于本國的經營,也就是說海外的銷售、海外的雇員、海外的資產超過50%了。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這些公司反而把全球利益放得更高。因為它的主要利益來自海外,而這個海外利益很多一塊來自中國,所以這些全球公司第一次有了一種可能,它和中國的企業(yè)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在這個時候,中國的穩(wěn)定、發(fā)展對它的利益非常重要。所以你要說它是為來破壞中國,要把中國搞垮,這種目的和它實際的利益是不符的。所以我們的研究認為,這種全球公司反倒是中國這種經濟安全的重要積極因素,并不是負面因素。反過來中國企業(yè)到美國去,它也不是為了搞垮美國,它是跟美國經濟密切合作,它跟美國結成利益共同體。這種背景下,你可以想象中國的收購對美國的安全反而是積極因素,而美國企業(yè)對中國企業(yè)的收購我覺得也是一種兩國經濟合作的一種積極因素。但是我們如果站在一個企業(yè)的立場,或者站在某一個集團的立場來看,它來了以后對我這個公司造成不利,我可能競爭不過它,覺得它影響我的安全。影響你某個企業(yè)的安全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個安全就是競爭中出現的,你競爭不過人家,但是你說它對整個國家安全帶來負面影響,我倒覺得不見得,它反而是對你國家經濟整體是安全因素,這就是我們研究的,時代變了,企業(yè)變了,產業(yè)變了。

重回改革開放之路

有人認為,1994 年的分稅制改革后,財權過分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的財權和事權不對稱,地方不得不另辟財源,土地財政應運而生。這個分析看上去有道理,但并不準確,地方財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支出增長過快,特別是金融危機期間,執(zhí)行拉動內需的政策,各地無不大干快上,地鐵、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投資猛增。支出超過收入,地方政府只好用賣地收入和土地抵押貸款彌補不足。請注意,用土地作為抵押,獲得銀行貸款,這是土地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價不僅影響賣地收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規(guī)模。官方數字表明,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共有各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8 千多個,貸款余額8 萬多億,相當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年的財政預算總收入。房地產調控令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如果將調控進行到底,資金鏈條首先斷裂的可能是地方政府,而不是開發(fā)商,那時怎么辦?如果沿著行政干預的思路走不下去了,房地產市場的希望又在哪里?
和金融業(yè)一樣,要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的問題,仍然要靠改革和開放。具體而言,開放土地一級市場,增加土地供應,平抑地價和房價,徹底改變土地和房屋越來越稀缺的預期。土地的市場配置將消除土地財政,為了平衡地方預算,需要進行財稅體制改革。改革的重點不在中央和地方財權的劃分,而在政府職能的準確界定,以及公眾對財政稅收的監(jiān)督。政府應弱化其經濟功能和投資功能,裁減冗員,削減政府消費,將有限的稅收收入集中在公共服務和民生上,民生項目包括了保障房的建設。換句話說,財政改革重在節(jié)流,而不是開源。政府的職能和開支若按現在的趨勢擴張,再開辟多少財源也不夠用。如果要節(jié)流,就必須強化納稅人的監(jiān)督與制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自我約束是靠不住的。

腐敗正侵蝕全國人民對改革開放大業(yè)共識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重要時刻,胡錦濤總書記發(fā)表了七一講話。這個講話將作為中國共產黨繼往開來的綱領性文獻載入史冊,并指導今后一個階段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

胡錦濤同志在講話中,專門用一個較長的段落論述改革開放。他鄭重要求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fā)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2年。對于同時置身于這個年代的幾代中國人來說,改革開放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成為大家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本身。32年來,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我們也從當初的幼稚逐漸走向成熟。我們已經不認為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內容只是冷冰冰的供求關系,而是發(fā)現我們追求的幸福生活應該有更豐富的內涵;我們既不認為改革開放是向西方照貓畫虎,也堅決反對在改革的推進上猶豫不決"雪擁藍關馬不前";我們已經不滿足于用崛起和盛世等浮夸的語言來描述我們當下的歲月,而是在肯定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時,冷靜地發(fā)現生活中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有些地方甚至與我們改革開放的初衷相悖。

我們認為,目前存在很多問題的根源不是因為進行了改革開放,更不是因為進行了市場化改革,而是因為我國的改革和發(fā)展是在各種條件約束和利益沖突的制約中逐步展開和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解決困擾我們的這些問題,必須義無反顧地深化改革開放。就像胡錦濤同志所說,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xù)發(fā)生深刻變化,中國發(fā)展中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十六大報告提出,中國要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七大報告強調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屈指算來,離實現下一步奮斗目標還有9年時間,時間緊,任務重,時不我待。
十幾年前,我們體會到"改到深處是產權"。今天我們發(fā)現,改到更深處是公平與效率,是政府與市場,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在公平和效率上,在我們強調公平的時候,不應當放棄對效率的追求。沒有經濟發(fā)展,總量做不大,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福利、政府補貼就無從談起。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就業(yè)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這需要改革和開放。
在政府和市場上,一場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救助計劃影響到人們的觀念,計劃經濟好還是市場經濟好一度引起思想上的混亂。我們不能由于危機狀態(tài)下采取的一些特殊政策的見效而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應當加快體制改革,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另外,我們還應當深切認識到,腐敗正在侵蝕全國人民對改革開放大業(yè)的共識。產生腐敗的基本原因在于舊體制下公權太多,公權力量太大,應當在改革中減少公權,減少利用公權謀私利的基本制度條件。

改革需要有與時俱進精神的領導人

4日上午九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等廣東省領導以"共議社會建設助力幸福廣東"為主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新華網對活動進行全程直播。

汪洋在交流會上提到了iPad,他說他用iPad是因為這種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對提高工作效率非常有幫助,而不是因為它時尚。他說,我的工作任務非常緊,像是一個裝滿了石塊的瓶子,塞的滿滿的,但是裝滿石塊的瓶子可以倒水進去,那么我用iPad,實際上它可以有效的利用我碎片化的時間,這也是所有用iPad的人共同的,很多碎片化的時間我可以使用,可以隨時拿出來使用。

另外,iPad也提供了技術上的強大支撐。汪洋說,我可以在上面看我任何想看的資料,然后將這些資料集中到一起。當然我也在網上看留言,也看微博,看一看可以了解網民的需求,知道網民的意見。網絡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訴求,我們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應該正確的對待各種不同的意見,甚至是罵我們的意見。這顯示,新一代的領導人群體已經意識到并準備以更開放的政策來引行中國。

一些不起眼的細節(jié),往往成就了一個人的一生。這是一個言論自由的開端,也是政府更開明先河,要有個開明的政治,就需要有開明思想的領導人。正如小平同志當年一樣,他對經濟的改革是基于自身對外界事物的無限好奇與追求,永遠不滿足于現狀的精神的這個人的根性。現在,民眾所需要的就是這樣一位具備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精神的領導人。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